今天,哦,应该说是昨天了,去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尽管也看了看其他的展览,比如中国近现代美术展、古代乐器展、钱币展等都挺不错,但还是主要冲着数月前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去的。
国博围绕这个月壤简单布置了一个小展,展出了嫦娥计划以来的重要成果和有纪念意义的物品(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乱入了一个神舟五号)。内容不算丰富,展出的实物也不算多,但总归还是有意义的,借月壤这个东风科普一些其他的东西总也是好的。
实话说,在看到这些——唔,或许应该形容为这“一球”月壤?——月壤之前,我总以为能看到如同阿波罗计划带回来的月岩一般的东西,整块棱角分明,通体灰色,闪耀着清冷月光的岩石。我却没有想到,更准确的说,应当想到而没有想到,最终看见的是这么一球,灰扑扑,没有丝毫光芒,和污渍一般的,灰尘。坦白讲,当我看到这个容器时,我疑惑了许久:月壤在哪里?是球状物顶端那一小块黑色斑点吗?哦,那似乎什么也不是?是下方的,嗯,显然不是;可是那个球中,真的有值得注意的东西吗?
当我疑惑的围绕着容器绕圈,寻找可能的线索,指出到底哪才是那无价的尘土时,我看见了一幅照片,标注着:科学家正在向容器中装入月壤。而那个容器,正是这个半满的,透明的,装着灰色物体的球。
此时我才意识到,这就是月壤!38万公里外的来客,具有无上的意义和价值,地球上最珍贵的混合物(大概?)之一,距离我不到1米。
它美吗?不美。灰扑扑的球体,不如钻石般有着耀眼的光芒,不如各类宝石有着夺目的色彩,即使是再炫目的光线打到它上面,也不能复刻出那位阿尔忒弥斯万分之一的美丽,如果将它丢弃在花坛中,任谁也想不到它来自38万公里外的另一个世界。
但它却静静的在这,受着万人的瞻仰。因为它的稀奇吗,或许吧,花费万金、消耗了数枚数百吨的火箭,才终于带回来了这么几千克的月壤,而这还未计及苏联和美国在探月工程上的花费,说它是全地球最稀有的东西也不为过(虽然较真的说,每日落到窗台上的灰尘中就含有不少的天外来客,其中更有一部分确确实实来自月球)。
但我想,或许还有更进一步的道理吧。依稀记得高中物理课本上的一句话,大概是:牛顿对月球轨道的计算,证明了万有引力规律的正确性,验证了物理规律的普适性。同样的,当年某位科学家(原谅我忘记了他/她的名字)通过对远处星系光谱的测量,发现了特征吸收线和发射线。同样证实了物理规律普适性。如今,我们带回了38万公里外的月壤,它却如此普通,与地球土壤的成分无异,无非多了几种元素或少了几种元素,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东西。可以,正因为它是如此的普通,才导致了它的不普通。它说,即使是在38万公里外,一个对人类来说很远,对宇宙来说很近的距离上,我们所信赖的一切依然发挥着它的效用。
这份月壤,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。太空,人类最后的边疆,在数十年的沉寂后,或许又有新的信使,新的水手,新的卡西尼,新的新视野号,新的旅行者号从这颗小小的蓝色星球出发,前往无垠而又深邃的太空。
或许有一天,我们从火星上挖了一勺土,从木星上吸了一口氢,在仙女座星系的某一颗恒星中采了一罐等离子体,我们说,看,这是硅,这是氧,这是氢,这是氦,这是电子、质子和光子的浓汤,这是我们蜗居在那颗小小的蓝色星球上时就已经知道的东西,现在我们亲眼看见了它。到那时,或许又会想起,2021年的现在,我们从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上,取得了一小袋土,又取出了一小部分,将它展出在国家博物馆中。
Comments 1 条评论
宇宙具有各向同性,真好啊x